如何判定殘肢穿入接受腔的位置是否正確? ①站立位,當身體重量轉移到假肢側時,結節處能感到有良好的承重;恥骨下、內收肌部位無硌痛;殘肢的末端皮膚感覺已接觸到接受腔的底部但無疼痛;步行中假腳的外旋角度與健足的相近。 ②如果穿戴后結節沒有承重,殘肢末端皮膚也不能接觸腔底;而殘肢大腿根內襠部位(接受腔內上緣處)壅出個大的皮膚皺褶,這些情況的出現可能說明殘肢的軟組織沒能都被拉進接受腔,沒有完全穿進去需要脫下假肢,重穿。 ③如果穿上假肢,站立、步行中發現殘肢內襠部位不舒服,步行中假腳尖向外旋或向內旋過大,說明假肢穿戴不正,穿歪了,需脫下重穿,重穿時應注意使接受腔的內壁的方向與截肢者步行方向一致。
注意接受腔出現裂紋,在樹脂接受腔的里面會產生細小的裂紋,容易裂開,有時會弄傷殘肢皮膚。 此外,當接受腔內附著臟物或樹脂變質,會使平滑的接受腔里面出現大小不平的傷痕,特別是大腿吸著接受腔出現這種情況,應特別注意別弄傷皮膚。(PP接受腔不會出現裂紋) 如果接受腔某處壓痛殘肢時,可采用挖空壓痛部位的襯墊或用毛氈(一種防寒墊襯材料)墊起壓痛部位周圍的辦法解決。
對于所有下肢截肢患者,為什么在安裝假肢前都會要求患者穿戴臨時假肢呢?很多截肢患者認為是截肢后殘肢水腫,沒有定型,安裝假肢后殘肢會萎縮。以前傳統的假肢安裝方法是截肢術后待傷口愈合、拆線后,出院回家等待殘肢,自然定型,一般需等待半年后才能裝配假肢。為了幫助截肢者早日康復,近代多主張早期安裝臨時性假肢。一般的臨時性假肢在截肢術后兩周,傷口良好愈合、拆線后即可安裝。